跨越30年的支教接力
又是一年开学季。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,迎来了20多位背着行囊的海安支教老师。他们从2000多公里之外的江苏省海安市返回,和同学们在校园相聚。
在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偏远山区,海安老师是群众心中的“金字招牌”,他们的支教行动则是跨越30年的“宁海之约”——1988年至今,江苏海安的10批、285人次教师接力支教帮扶。
30多年来,海安支教老师克服高原气候、人地两生、语言障碍、生活习惯等困难,累计为宁蒗培养初、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,输送大、中专生1万多名,为小凉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,书写着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时代传奇。
33年践行“宁海之约”
购机票、做攻略、买新衣服……这几天,19岁的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第三届“海安班”学生苏文杰正精心准备9月的开学行程。前不久,他惊喜地收到复旦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。
苏文杰的家在宁蒗县新营盘乡峰子岩村,父母都是农民,弟弟和妹妹也在读书,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,全家已经在去年脱贫。
苏文杰把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归功于海安支教老师的精心培养。海安老师、班主任梅德均还自掏腰包奖励他1000元。“海安老师的关怀无微不至,没有他们的培养和关心,我不可能考出好成绩。”苏文杰说。
这段“山海情”的由来,要追溯到30多年前。
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,98%的国土面积都是山区,平均海拔2800米。过去的宁蒗区域性、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,教育事业更是起步晚,底子薄。
治贫先治愚。20世纪80年代,宁蒗与海安因木材贸易往来频繁,如何让双方的合作更深一步,两县主官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,把目光瞄准教育领域。
1988年4月,宁蒗、海安签署教育合作协议,约定共同创办一所初级中学,取名“宁海中学”。同年8月,海安发挥教育资源丰富、教学实力强的优势,抽调一支包括校长、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在内的33人支教团,来到宁蒗开始首轮支教。
从此,宁蒗、海安率先携手探索的东西部教育帮扶协作,改变了一个个山区孩子的命运。
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,“宁海之约”不断升级:1993年海安抽调骨干加强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,随后的支教就以高中为主,2004年宁蒗民族中学还加挂宁海民族中学牌子;2006年开启“订单式”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模式,从基础教育拓展到职业教育等领域。
苏文杰所在的“海安班”,是2016年8月宁海两地深化教育合作的新成果。据介绍,这个班由宁蒗县选拔优秀学生,由海安市遴选语、数、英、物等学科优秀教师任教。考上“海安班”,在宁蒗已是一种荣耀。
33年来,海安连续派出10批、285人次支教老师,践行“为海安人民争光、为宁蒗人民造福”宗旨,累计为宁蒗培养初、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,输送大、中专生1万多名,创造了辉煌的教育业绩。
2000多公里外的“海安课堂”
走进位于山腰的宁海民族中学,一块立于2004年的“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”引人瞩目。在当地群众心中,这是跨越山海、团结进步的一座丰碑。
1988年8月,第一批次的33名海安老师乘坐火车、汽车,辗转2000多公里来到宁蒗。“刚到的第二天,就遇到了泥石流,到处都是泥水和石头,木板房也被冲坏了……”很多海安老师对当初的情景记忆犹新。
在帮扶早期,宁蒗县办学条件艰苦,海安支教老师和当地教师一样住着用木板隔开的简易宿舍、喝着浑泥水,常常因变压器跳闸而用不上电,但他们仍坚持不懈,辛勤耕耘。
海安老师改变了宁蒗人的时间观念。第十轮海安宁蒗支教团领队、宁海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告诉记者,海安老师早晨起得最早,晚上睡得最晚,班主任每天第一个到教室,最后一个离开,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勤奋努力。
海安老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。2019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杨昌华,是第一届“海安班”的学生。他告诉记者,海安老师注重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色和潜质,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主动学习意识,“就连考试考什么都要征求学生意见,也不监考,完全靠学生自觉。”
第一批海安老师执教3年后,宁海中学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一。之后,宁海中学教育成绩连年保持全县领先地位;在支教重点从初中延伸到高中后,引发全县各学校的教学竞争,宁蒗跃升为丽江的高中教育强县。其中,“海安班”的一本上线率连续3年超过90%,多名学生被清华、北大、上海交大等录取。
这在以前难以想象。“‘宁海之约’诞生之前,宁蒗教育处于缓慢的‘挪进’状态,中考招生有时要降低100分照顾录取,高考常被‘剃光头’。”长期和海安老师共事的宁蒗县教体局原局长张达峰非常感慨。
海安老师还奉献着爱心。去年10月,海安市曲塘中学举行了一场爱心义卖活动,筹集的善款通过海安老师、宁蒗县第二中学副校长王霖伯转交给20名困难学生。
这已经是王霖伯第二次来宁蒗支教。和他一样,许多海安老师心系小凉山,主动多次参加支教。2010年8月至今,教化学的海安老师王拥军已连续四轮支教11年,带出一批当地青年化学教师。“我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实现。”他说。
索玛花开幸福来
30多年来,海安老师的办学理念、工作作风、教育方法在宁蒗引发“裂变效应”,催开了高山峡谷中的一朵朵索玛花儿。
“索玛花开幸福来”。记者在宁蒗采访时,从县城到偏远农村,从易地扶贫搬迁点到中小学、幼儿园,都能遇到受益于海安教师、走出大山后又回来建设家乡的人。
在宁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,紫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卢云花是6600多名搬迁群众安家发展的“主心骨”。“要是没有海安老师,我也不可能站在这里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。”她说。
海安与宁蒗两地还变“输血支教”为“造血支教”,启动“青蓝工程”——海安老师与本地老师结成对口帮扶小组,如今已培养出350多位优秀教师。
“班主任凌开明教政治,语文老师是王建……”海安老师教出来的彝族汉子、宁海民族中学校长李学高,至今记得这些名字,“海安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,我们也要接过接力棒,通过教育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。”
2020年11月,宁蒗顺利脱贫摘帽,和全国同步小康。如今,宁蒗县已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,还投入2.37亿元新建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、宁蒗二中、第三幼儿园,昔日的教育弱县已变为丽江乃至云南的教育强县。
在采访中,当地干部说:“坐在土墙房里上学的日子、一块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、背着土豆上学的日子、失学辍学没人管的日子、办学质量水平落后的日子,都一去不复返了!”
相比以前,宁蒗办学条件早已改善,但海安老师依然要适应当地的高原气候、生活习惯等。海安4班班主任谢友军刚到宁蒗时,因为海拔高的缘故爬坡喘不过气,现在可以在操场跑两圈了。“要论工作量,我们比原来多好几倍。但孩子们改变命运的渴望,是我们的动力。”谢友军说。
海安市教育体育局表示,海安将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,在完成智力扶贫任务后,进一步巩固与宁蒗的教育合作,并在经济、旅游等领域拓展空间,帮助宁蒗从小康迈向现代化。
文字记者:吉哲鹏、字强 【编辑:黄钰涵】
关键词:
为您推荐
-
7月7日,记者从自治区投资促进局获悉,我区以项目开工为抓手,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导向,截至6月底,全区二季度410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开工
22-07-08
-
7月7日,记者从自治区投资促进局获悉,我区以项目开工为抓手,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导向,截至6月底,全区二季度410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开工
22-07-08
-
3月15日,中来股份发布公告称,公司与太原市人民政府、古交市人民政府签署了《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》,公司拟在山西省古交市投资年产20万吨
22-03-18
-
中新网8月28日电 据健康北京微信公众号消息,北京中康时代康复医院、北京四惠中医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,存在工作人员未严格落实定期进
21-08-30
-
中新网兰州8月28日电 (记者 殷春永 冯志军)“刚开始说待三年,但三年之后又三年……”14年前受上级“委派”,在大漠戈壁深处的峡谷
21-08-30
-
中新网上海8月28日电 (张践)阿依古丽来自新疆阿勒泰地区,2009年来到上海创业。十余年来,阿依古丽身边的小伙伴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“
21-08-30
-
新华社郑州8月28日电(记者翟濯)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28日举办的“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”周口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本次洪涝灾害共造
21-08-30
-
中新网防城港8月28日电(陈思华 罗婕 李尚珍)8月28日上午,广西防城港火车站增加4条到发线工程正式开工。该工程系广西“十四五”规划
21-08-30